近日的 “郑州120事件”是个悲剧,没有人愿意发生这种事情,小编在这里同情这个事件中的每一个人,同情女孩子的不幸遭遇,碰到一个业务不熟练,责任心欠佳的接线员。同时也同情接线员,同情这么一个院前急救系统的共性问题在她身上爆发出来。
其实我国的院前急救系统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有些滞后,首先是我们的院前急救队伍不太稳定,对院前急救人员的培训缺乏统一规划,国家对于急救中心人员配备缺乏统一标准。这样直接导致急救人员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。在急救人员偶尔极度缺乏的时候,部分地区可能存在“赶鸭子上架”的情况,即各项培训只是过场,可以说这次悲剧虽说是“针尖对麦芒”的巧合,但其中也有它的必然性。
其次,就是像接线员这样的位置,在各个单位眼里都是非重要位置,潜意识里认为只要会接电话,会记地址就可以了。所以导致早期很多非急救专业、甚至非医学专业的人员坐在这个位置。现在看来,这个位置是非常重要的,是第一个接触病人的人,是院前医疗救助的第一站,试问一个非急救专业、甚至非医学专业的人怎么给病人提供帮助,尤其像脑出血、心梗这种有抢救黄金期的疾病,往往可能会被延误治疗。
第三、就是报假警,江苏省常州市曾公开发布2018年度该市院前急救数据信息,调度员全年接警电话225089个,其中有效电话仅54562个,占比约24.24%。其余都是无效出诊,这个是对院前急救资源的极大浪费。出一趟亏一趟,在现在高度市场化的情况下,虽说危重症的救治不该谈钱,但是逆着市场规律,主观能动性会越来差,出诊越来越谨慎,所以导致录音中那样一遍一遍的确定你报的是不是假警,听到录音的后面,该接线员极度可能认为女孩报的是假警,也就没有了她们流程及预案中的下一步动作,导致悲剧的发生。
说到底其实还是态度问题,如果对院前急救更加的重视,提高院前急救的待遇和职业发展,吸引更多的人才到院前急救,重视每一次的培训,不滞留于形式;重视接线员这样的位置,安排真正有责任心、专业过硬的技术人员。小编相信这样的悲剧是可以避免的。